父親長期家暴 自殘青年靠文學找回自我
【聯合報系校園特約記者王景新/台北報導】 2007/8/26
東吳大學中文系曾同學,自小遭受家暴,導致罹患精神疾病,更常以香菸、刀片等工具自殘,在身上留下怵目驚心的傷痕,目前固定接受心理治療,有著乖舛命運的他,因朋友的鼓勵與扶持,終於在文學創作的領域找到出口。
失意父親 藉酒開打
施暴者是曾同學的父親,曾同學說:「爸爸開計程車維生,大約是國中時期,爸爸計程車生意一落千丈,就索性放下家計不營業,使得全家經濟重擔落在媽媽肩上,自此,爸爸就會在一個月至少一次的「家庭會議」上,藉故小題大作當著媽媽、弟弟的面對我拳打腳踢、言語羞辱。」
曾同學指出,所謂的「家庭會議」通常在深夜,而且都在父親三杯黃湯下肚後舉行,每次家庭會議一開始,父親會針對曾同學放學晚歸、考試成績退步等開刀,講到激動處先是掌摑,接著就拳腳相向,而曾同學總是靜靜的打不還手、罵不還口,最嚴重的一次,父親甚至拿菜刀要砍,幸虧曾媽媽搶下菜刀阻止一場人倫悲劇,曾同學一度氣得想以牙還牙。
憂鬱自殘 險些喪命
長年受家暴的曾同學幽幽地表示,從未想找申訴管道投訴,因為早已經習慣於父親言語與肢體暴力,大一時因為長期失眠與作息顛倒,被醫師診斷患有幻聽與憂鬱症,後來更雪上加霜得輕微人格分裂與躁鬱症,因為精神疾病也兩度休學,他說:「姑姑知道我的事情後,想讓我換個環境並養病,把我接到她高雄家住,到了那種和樂融融的甜蜜家庭,我反而覺得好不真實,住了三個月就回台北。」
對於孩子的精神疾病,曾爸爸總說:「年輕人有什麼好憂鬱。」始終不聞不問,看診費用也由曾同學自己打工負擔,而「家庭會議」的惡夢也並未結束。內外交相壓迫之下,曾同學開始自殘,拿雕刻刀割手臂、用手腳熄菸頭、還去藥房買針筒及針頭找血管抽血,他說:「那時候看到鮮血汩汩流出,會讓我煩躁的情緒獲得紓解。」驚悚的是他還把針筒抽出的鮮血當成染料,血染自己的石膏作品。
一次曾同學在天橋上吞了一百多顆安眠藥與鎮定劑,經路人發現送醫洗胃,昏迷了一個多禮拜救回一命,他回憶道:「那時候的我只是想好好睡一覺,現在回頭看,那時候真的痛苦到很想死。」一直在網路上固定發表創作的曾同學,以文會友結識了一些知己,他表示,朋友們的傾聽與關懷,加上心理治療,讓他走出家暴與自殘的陰影,對於父親也不再有強烈想報復的恨意。
灰暗過往 文學養分
在文學創作找到自我的曾同學,作品屢次被報社副刊錄取,他微笑說:「我目前正在創作醞釀期,我想當可以養活自己的自由創作者。」喜好閱讀的他,常常逛書局買書,家裡的書櫃都快放不下了。
曾同學現在的主治醫師,臺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主治醫師許正典表示,曾同學身心狀態都已經獲得控制,他也呼籲社會大眾,若身體與心理出現了內外科都無法治療的狀況,一定要到精神科來看診,早日找回對人生的信心與憧憬。